中国展览业的脉络及发展趋势
发表日期:2014-05-05 阅读次数:2651
文/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梁文
梁文,1975年毕业于广东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,1987年毕业于英国阿斯顿大学,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,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获法学博士学位。曾在中国贸促会出国展览部任副处长,处长;在中国国际商会驻汉城代表处任助理代表(参赞级);曾任北京皇家大饭店中方总经理,董事长;曾任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副总裁,总裁兼党委书记,贸促会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筹建办公室主任。2001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展览馆协会理事长。多次被评为“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闻人物”。200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起源早,发展慢
展览的“展”字,繁体字古义有“祭祀”的意思:上面的“尸”代表死去的牲口,用于在庙会里祭祀祖先。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推敲,说明中国的展览最早起源于庙会,庙会的形式,中国展览业的起源相当早,可以说在《易经》时代就有展览活动,《易经》第二章中记载: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。”那种情景就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带着自己的产品,约定在某一天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贸易交换,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庙会的展览作用。
1905年,即清光绪三十一年,清政府商部在天安门对面创立“京师劝工陈列所”,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,并附设劝业场,销售部分商品。这是中国目前为止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的展览。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展览会,是1910年由华侨在南京筹办的“南洋博览会”,这个博览会受到清政府的支持,据说连续举行了三个月,后来清政府被推翻,国家逐渐衰落,展览业在中国也逐渐息微。从起源的第一个贸易集市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展览会,其间经历几千年的时间。
欧洲展览业的兴起
欧洲展览业的发展比中国快多了,尽管有文字记载的起源是在公元六百多年,但是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发展得非常快。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及之后的两次科技革命,欧洲展览业开始了高速的发展,主要表现在蒸汽机和电力、通讯等方面的发明和使用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,商品得以大批量生产,就有了批量贸易交易的可能。此时欧洲已经出现了比较有名的贸易展览举办地,如莱比锡、伦敦、巴黎等。
1876年,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之际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,有37个国家参展,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。在这次博览会上,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,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,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,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。这样强烈的反差,完全暴露了当时中国严重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封闭的展览思维。
为什么中国的展览业不能像欧洲展览业那样得到发展呢?显然,我国与数次的科技革命的失之交臂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。
改革开放前的展览业:政治上的需要
改革开放以前,即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,我们国家的展览基本上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。国内展览会主要有三大类,一类是国外来展,一般以友好展览为主。第二类展览会是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览会,比如在“五一”或“十一”的重大节日,就会举办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览会;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,文革期间也因此建了一批展览馆。第三类展览是计划订货会,因为实行计划经济,供需双方见面需要一个平台来作计划、订购,落实分配,于是当时就经常办一些订货会。
除了这三大类展览,还有就是出国展览会,出国展览主要是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成就。当时中国每年到世界各地举办或者参加的展览大概有30多场,一个是考虑到外交上的需要,另一个是外贸上的需要,中国的许多建交都是通过展览会来达成的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欧洲许多展览中心重新营业,由于东西方的冷战,两大阵营的形成,使得许多东西方的贸易要通过展览会的形式来完成。在上个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形成了所谓的“东西方贸易的三大桥梁”,第一个桥梁是米兰国际博览会,再一个是法国巴黎的国际博览会,第三个是莱比锡国际博览会。可见当时的博览会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。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,解放后的新中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,开始通过展览的方式与外国建立关系。
改革开放后:20年走别人100年的路
中国的展览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得非常快,可以说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欧洲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出来的。这个成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:
改革开放以后,外贸公司和工贸公司比较多,他们逐渐开始到贸促会展览部表示他们要参展,贸促会的职能也开始改变——以前都是国家掏钱来办展,由贸促会到各个贸易公司去选择、采购他们的展品,顺便邀请他们参展;改革开放以后,开始由参展单位自己掏钱参展,展览公司有了压力,他们就要考虑如何在展览会上达成贸易。出国的展览形成以贸易成交为主要目标的展览会,这是一种变化。
1978年以后,出国展览和国内展览都逐步走向贸易化、商业化,正是由于展览的贸易化和商业化,促成了展览产业的形成。展览产业的形成首先是从事展览业的人数。我记得七十年代的时候,全国从事展览业的人数不会超过500人:那时做展览最多的就只有全国贸促会,而当时的贸促会“出国展览部”就有70多人,加上“来华展览部”总共就100多,各地的贸促分会最多也就几个人,所以加起来总数不会超过500。八十年代以后,要参加的展览逐日增多,人数也在不断增加。2001年有个统计,从事展览业的有100多万人。
另外,展览产业的形成也得益于展览数量的增加。九十年代初,中国展览只有几百个,现在平均也有3000多个。如此庞大的展览量当然促进了展览业的形成,与此同时最关键的是促使产生了产业政策,对展览业进行引导和宏观管理。几个因素的不断形成,使得展览逐步成为一门产业。
混乱是必然的
中国展览业的几个大问题,谈论了多年,但是都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,像是重复办展,展览规模小,效益不大的问题,现在又增加了由于外国的竞争,产生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问题。
如何解决这些问题,人们有很多看法,有人是认为应该通过行政的手段来解决,也有观点认为应该通过市场化的进程来解决,还有的认为中国展览业应该进一步开放,吸引外国公司进来,通过本地公司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促进展览业的发展。讨论得出的方法很多,但是哪一种更适合我们展览业的发展,现在还没有定论。我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,是我们的展览业产业政策,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形成。
前些年,我在当展览馆协会理事长的时候,发改委和国家经贸委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会展产业政策提出一些建议,但是这些个建议提上去之后,没什么反馈。到了前年2005年,中国展览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中央的重视,当时国务院和中央研究室派出了调查组到各地去了解当地的情况,争取制定一些利于当地展览业发展的政策。从现在的情况看,这个也还是没有形成。
这也说明,中国展览业有很多人重视,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没有产业政策指导的产业,情况依然混乱。但正如前文所言,我们用二十年走了别人上百年的路,乱是必然的。中国展览业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,如何通过业界和政府的努力,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,再通过这个产业政策进行管理,这是非常必要的。
上一篇: 建立整合亚太地区贸易资源的商业平台——试... 下一篇: 浅谈广州展装业的发展趋势